七彩校园

当前位置: 菁菁校园 > 德育天地 > 七彩校园 > 作品展示 > 正文

赴德国交流学习随感(一)

时间:2012-02-23来源:西安市第一中学 访问量:

 

2012寒假,我们学校的25名师生一同到德国进行文化间的交流。

在多特蒙德朔尔兄妹综合学校,我们同结对学生一同上课,体验了异国课堂,感受不同的课堂氛围。临走前的晚上,我们还在礼堂,两校签订了友好协议,互赠礼物。随后我们参加告别晚会——disco party,像庆祝节日一般共同度过欢乐的时光。

在到多特蒙德的第二天早上,我随着接待我的德国学生Alina,到学校正式开始上课。他们的上课形式跟中国“行政班”式的上课形式不大相同,他们是上不同的课,进入不同的教室,每节课一同上课的同学也不大相同,类似于我们大学的上课方式。第一堂是特别安排的文化交流课,坐在中文教室中的有参与这次交流活动的两校学生40人和对方中文老师及我校教师。我们20个同学5人一组分为4组,发给我们一张大卡纸,小组讨论“传统印象中的德国”、“在德国的发现”、“中国在哪方面做得好”、“我们还要反思中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等等。对方的20名学生也是一样,在另一间教室里。经过小组内一番讨论后,我们把讨论结果呈现在纸上,随后与5名德国学生再进行交流,分别陈述我们各自在此行中的发现与反思,他们很多听闻令我们大吃一惊,例如:几乎所有德国学生都听说中国人爱吃猫肉狗肉,要知道在德国,每家几乎都养宠物,他们认为猫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认为中国的这种做法是十分残忍的。我们对此进行了解释,有些误解和偏见也许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可以解开的。再者,他们认为中国学生都很尊敬师长,是因为来自家长、学校十分严格的要求。在起初进入这所学校时,我感到一种充分的自由。他们的父母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也许是因为1617岁在德国已经算得上半个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活动支配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孩子有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自觉独立,我觉得这跟从小的家教是分不开的。父母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注重关于责任方面的教育。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每天早上起床之后,是孩子自己去烘烤面包,切香肠,准备水果、饮料等,自己做早餐。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大力支持,例如在第二天,德国学生要陪同我们去参观煤炭工厂、克隆大教堂,父母并没有因此觉得耽误自己孩子的正常上课,而是在前一天晚上,她爸爸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有关于克隆大教堂及克隆这座城市的整体介绍。当第二天早晨,交到我手上时,我觉得很感动。厚厚的一份资料,倾注着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支持、一份爱意。中德文化交流活动的那堂课,我们印象很深,喜欢那样的上课方式,不知不觉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反思了自己,也对德国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每个人各自结对的德国学生,开始真正走进德国课堂。第一节跟随Alina上中文课,还在原来的教室,整个教室布置的有十足的“中国味”——对联、中国字,还有学生在中国游玩的照片。他们这节课是排练一首中文歌,为春节晚会节目做准备。虽然主要道具——扇子,在他们手里看起来有些别扭,但他们的北京味儿的发音还是挺标准的。

接下来一节课是教育课,他们六七个人一小组,全班的任务一样,是分析一部有关教育的电影,几个人一张大纸,纸上写着整个电影的情节发展,随后是各个小组进行展示,每个组的思路都有不同。我所在的小组是以“老师”和“学生”为两条主线,思路十分清晰。

后是老师领着全班再次进行分析,是以老师提问的方式。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有发言,一个班大概二三十个人,学生有想法举手示意,不用站起来,老师点到学生名字可以直接开始发言。我发现每个人说话都很流畅,这应该可以证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从小开始锻炼出来的。还有一点,他们非常尊重他人,注重倾听,一个人开口发言,其他人不会在下面小声议论,都全神贯注地倾听,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这跟中国课堂有一些不同。反思我们自己,会发现上课发言方面很不积极,就我自己而言,总是觉得不一定正确的绝不会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觉得如果说错的话,会觉得很没面子。经过这次特殊的体验,我觉得自己可以有很大的改观。

第三节是德语课,像我们上语文一样,他们一节课的任务也是分析一篇课文,他们那节课分析的是一个剧本,我发现小组讨论跟中国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不一样。在中国很多同学小组讨论时都沉默不语,要不然还有一些同学会谈到什么话题的时候扯很多闲话。他们小组讨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分工,一个人执笔,剩下的人相互充,他们是把一篇文章的主话题写在中间,然后分出去4大自然段,每一段落概写、总结。

德国学生对学习很重视,也很认真。但在学习之外的时间,也会放开了去玩。这大概跟他们的责任意识是分不开的吧。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教育也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基本功很扎实的缘故,我觉得我们中国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很充足的,学习能力、刻苦程度都是比他们强的。

关于家庭生活,其实上面也提到了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活动是大力支持的,家庭氛围是轻松和谐的。在第二天晚上,我们去她妈妈家吃晚饭,一进家,就感到很温暖的家庭氛围。她妈妈在准备丰盛的晚餐,姐姐们都在帮忙,她妈妈的男朋友在调节音乐,是传统的德国轻音乐。我们坐在餐厅里跟姐姐聊天,随后姐姐摆上了很正式的餐具、餐巾等,还特意点上了香蜡,她说这是只有圣诞节才有的待遇,我感到他们十分热情好客。

除了在家里和学校之外,她还带我参观了多特蒙德这座城市。首先,先说一下德国的交通。她们的交通工具有公交车、出租车,还有一种类似于轻轨的交通工具,很像地铁,但地上地下都可以跑,在市中心或人多的繁华地段是在地下,在人偏少的地方是在地上,可以看两边的景色。公交车上有一种很特殊的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表示你这站会下车,车前的滚动牌子上会有显示,司机看到后会及时停车。

车站有自动售票机,车上没有售票员,人们会自觉买票,但偶尔会有人来查票,算是一种监督。还有,导游告诉我们德国人很能“知错就改”,他们非常善于从一些事情中反思,而后立马改进,所以他们的公共设施非常人性化。例如:公交站牌上有电子显示屏,会显示哪一路公交车到哪一站还有多少分钟,下一班多少分钟后到,这样让行人一目了然。公交车的后门设计细节也让我很感动,跟人行道的台阶一样平,这样方便了老人及拿很多重物的人。

在德国晚上超市商店都是八点准时关门,这其实也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并没有让工作、挣钱去耽误跟家人共处的时光。同时,他们作息也十分规律,很多家庭都是九点准时睡觉,听导游说德国人大多数是基督教徒,所以教会就规定星期天营业性的超市、商店等要关门,这一天人们不用去工作、学习,而是待在家里,或是全家人一起去教堂做礼拜。他们觉得一星期只有七天,六天人们都在追求物质,必须留一天让人们的精神放松,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所在,去同家人一起感受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