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是哪个星座的吗?”相信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能够回答出。打开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星座信息,比如:“星座查询”“今日星运”“星座配对”等等。有些年轻人似乎非常相信、甚至是痴迷研究星座。且不说星座的研究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通过“巴纳姆效应”看看,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如何解释人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笃信星座。
下面这段话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虑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小测验,首先找到几位不同星座的同学,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星座有所了解吗,回答皆是“了解”。之后分别呈现上述一段材料,并询问“你觉得这段描述与你的星座相似吗?”回答几乎都是相似,甚至有些同学说“这完全就是我啊。”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你是不是相信了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就叫做“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博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许多星座描述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星座,或是“预测”星座运程。比如“你今天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是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你烦心的事”。每个人每天肯定都会有顺心的事也会有不顺的事,这种“和稀泥”般的语言套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用。算命,星座,生肖等预测除了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可以用概率学来解释。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这些预测常常有50%的胜算。“你这个人富有同情心,喜欢小动物。”像这样大众化的描述,大多时候是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