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菁菁校园 > 党团阵地 > 党建工作 > 党员风采 > 正文

赵博:用生命诠释 责任与担当(上)

时间:2016-03-17来源:西安市第一中学 访问量:

  2016年3月4日下午,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回响在周至县人民医院的护士宿舍里,正在休息的杜丽赶忙接通电话,“娃啊!今天你务必要救下一个人的命!他是咱家的扶贫恩人,没有他,我们家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听着母亲带着哭腔的哀求,杜丽顾不上换衣服,眼含着热泪跑向重症监护室……
       乡党们脱贫了 他却永远地走了
       此时的重症监护室外,围满了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的村民。人们揪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默默地为病床上的他——西安市教育局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赵博深深祈祷。
       “赵老师是来咱村帮助咱们脱贫的,他如果在咱这里发生意外,咱心难安。” 下三屯村村干部吴亚林对记者说,当时在场的村干部、村民以及赵博的同事等人,纷纷自发赶到周至县人民医院,守候在抢救室外。
       “几个医生轮流按压赵博的心脏,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都没有放弃。当时已经很晚了,抢救室外的村民们谁也不肯回家,怎么劝都没用。”回忆当时的情况,吴亚林眼睛红了,泪水在眼里打转。
       指针拨回到3月4日下午3时许。下三屯村村委会二楼会议室里,一位身材不高,看起来敦实稳重的中年人正在认真填写一份表格,他就是西安市教育局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赵博。“突然,赵博靠在了我肩上,喘着粗气说了句‘哥,我坚持不住了’。”回忆起当天的情形,市教育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张斌痛哭失声,“谁能想到这就是赵博留给所有人的最后一句话。”
       靠在同事肩头的赵博,艰难地从衣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哮喘药,无奈手已经不听使唤。现场会使用哮喘药的人立即给赵博嘴里喷药,原以为喷了药就没事了,但大家随即发现情况不对。张斌大喊一声:“赶紧把人往医院送!”
       在周至县人民医院,经过三小时不停歇地奋力抢救,赵博慢慢恢复了心跳、血压和脉搏。3月5日凌晨1时许,经过协商,医生和赵博的家属一致决定将他转到西京医院继续救治。在西京医院,专家发现赵博已伴发肺部感染,生命危在旦夕。3月5日20时20分,赵博因心源性猝死去世,年仅45岁。
       “得知赵博离世的消息是3月5日晚上九点多,村委会紧急开了会,推选了几名村民代表,第二天一早赶到赵博家里凭吊。”吴亚林对记者说:“看着围着黑纱的赵博遗照,我的眼泪就跟决了堤一样,咋都忍不住。就像做了一场噩梦!在赵博的帮扶下,村民们脱贫了,可他却永远地走了……”
       他是我们脱贫路上离不开的“高参”
       2012年,根据西安市委、市政府“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安排,西安市教育局定点负责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扶贫工作,33名处级干部“一对一”进行精准扶贫。赵博便是其中一员,他帮扶的对象是下三屯村贫困户杜召锋一家。
       “要是没有赵叔叔,我和弟弟不会有今天!”在杜丽的心里,赵叔叔就是她和弟弟杜森成才路上的搭桥人!是他们家脱贫路上的“高参”!
       2012年7月,下三屯村村民杜召锋是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娃都争气,女儿考上了一所医学专科学院,儿子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发愁的是,两个娃一年光学费就要两万块。因为爱人身体不好,杜召锋是家里唯一的劳力,家里除了种地,就靠他偶尔打个零工艰难度日。“咬着牙给娃交完学费,家里就只能借钱过日子了。每个月还要给娃一千元的生活费,当时真不知道咋办好!”
       这时候,赵博走进了杜召锋的家门,给老杜一家带来了“金点子”。“他鼓励我们养猪!刚开始,我还想不通,没养过咋知道猪好养不?”杜召锋说,“赵老师就给我算账,‘这就好比在银行零存整取,一头猪五个月出栏,刚好养到娃们家交学费的日子就能卖两三千块钱,养五头猪就能供出一个娃来!’”
       杜召锋听了赵博的话,不光把娃供到大学毕业,还靠养猪供儿子继续读研究生。“赵老师没有架子,很朴实,说的话、出的主意,让我们觉得都是真心为我们好,真心在帮我们。当时给娃申请贫困助学金,都是赵老师前后跑着给帮忙办理的手续。他一趟一趟往村上镇上跑,盖章子,办手续,一下子就给解决了7000块钱的助学贷款。现在,我家里先后养了五六十头猪,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女儿毕业了在县人民医院当上了护士,家里日子逐渐好了。在我脱贫的路上,赵老师就是我的‘高参’!”
       “眼看着这栏猪要出栏了,又能卖一笔钱。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可惜赵老师再也看不到了。”杜召锋刚说完这句话,就扭身躲到屋里,抹起眼泪。“他有见识,有真心,以前听说过有这样的干部,现在我们亲眼见了,信了!”隔着门,杜召锋哽咽的声音穿过空气,久久飘散在风里。
       他把致富的希望带到贫困村庄
       几年前,下三屯村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全村807户3806人,贫困户就有221户811人,占全村人数的16.2%。因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下三屯村一到雨季就积水严重。村民们大多靠种植苗木和苞谷维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2年,西安市教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两联一包”扶贫工作部署,定点负责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脱贫帮扶工作。“根据这个村子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的扶贫工作目标,并提出了加快产业扶持、结对精准帮扶等具体措施,下决心要帮扶村民脱贫。”长期驻村的西安市八十三中党总支书记常向毅介绍说。
       扶贫工作到底咋做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兄弟的难处?才能授之以渔让农民自己敞开步子往前走?作为“一对一”的扶贫干部,赵博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
       2012年市教育局定点负责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扶贫工作后,赵博多次和同事们走进农民家,深入田间地头,敞开心窝和乡党们聊着知心话。“俺们祖祖辈辈就会种地,可是地不行,种的苗木长不好,遭了灾又卖不动,你说有啥法子?”“谁不想挣钱呢?可是没技术没资金,拿啥挣钱呢?”
       赵博和驻村帮扶的同事们摸清了村民们的担心,知道他们一是没有致富的好办法,二是缺乏致富的好技术。“我们经过了反反复复的考察,发现下三屯村适宜搞蔬菜大棚。”常向毅说:“主意是有了,可是农民们没有信心,从来没种过大棚蔬菜,跌了跟头咋办?”
       赵博拿出了一股认真劲,只要是来到下三屯村,就和常向毅挨家挨户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他跟我说,致富的希望靠自己播种。”村民李建立还记得赵博跟他说过的话,“要不是他给我信心,我哪有胆子种大棚蔬菜?”
       终于,在赵博和同事们的鼓励下,第一批30个大棚在下三屯村建起来了!“崭新的大棚亮亮堂堂,可是种啥?咋种?没有技术成了又一个难题。”常向毅说。知道了这个情况,赵博第一时间给常向毅吃了定心丸,“他拍着胸脯跟我说,技术的事包在他身上”。
       赵博联系了老朋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院的系主任钟松林。“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当时给我打电话时心情很迫切,他跟我说,帮助农民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赵博的带领下,身为西安农业科技特派员的钟松林当起了下三屯村的义务技术指导员,几乎每个星期都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菜,挂蔓、打杈、育苗、灌水……每一个环节都挨家挨户地教,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农民培养成了一批技术过硬的技术员。
       “精准扶贫不是纸上谈兵。”常向毅记得赵博和他讨论过的扶贫话题,“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扎在了要害。精准扶贫就是要‘点穴’,要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农民希望,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致富的梦想。”
       三月的春风拂过青青的农田,阳光下映着光影的小青菜、洋葱、娃娃菜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然而,那个曾经常常来探访的扶贫干部赵博却再也看不到这春的希望。那曾经温暖的目光、那曾经坚毅的身影、那曾经细细的叮嘱、那曾经淳朴的微笑……飘散在田野中,化作一缕缕深情的怀念。但是,那些曾经属于这个村庄所有人的温暖回忆却永远不会飘散。
       春风徐来,传颂着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心中装着百姓的好干部——赵博的故事,讲述他在这片深沉的黄土地上,用生命诠释的责任与担当、职责与使命、奉献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