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90后网络“女神”周梦晗营造“网红”身份,积累10万粉丝并售卖面膜,自称年收入近8位数。在众多买家投诉其劣质面膜致容颜被毁后,被粉丝封为“神仙姐姐”的周梦晗销声匿迹,留给受害者的只有她曾在各类社交网站活动的痕迹——一位美女,皮肤白皙通透、宛若凝脂,竟能看到反光。目前,周卖劣质面膜的话题有2万人次讨论,上千万次阅读。
据新闻报道,周梦晗深谙营销之道,懂得如何利用资源,抓住买家心理,来经营自己的“微商事业”。夸张的说一句:奸商会“心术”,谁都抵不住。那么周梦晗经营自己的微商事业用到了哪些简单的心理学原理呢?
心理解读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周梦晗一步一步引领受害者走上购买“三无”面膜的不归路的过程中都涉及到哪些心理学原理呢?
首先,首因效应的标签
新闻中提到,周梦晗在朋友圈销售面膜之前早就先利用自己的美貌提前埋下了售卖面膜的伏笔。很多人都是因为她的美貌才开始在各大社交媒体上逐渐关注她。众人对周梦晗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美”,于是给她贴上了“女神”、“神仙姐姐”等标签。其次,周梦晗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自食其力的人,这样她才能“美”得纯洁和纯粹。
这种第一印象带来标签,在众粉丝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一个“锚”,锚定了粉丝们对于周梦晗一切相关事实的认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即首先接受到的信息直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识。换而言之,我们都会受到第一印象的操纵,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也就是说,受害者们与周梦晗最初是因“美”而结缘,这干扰了人们对她真实目的和真实身份的判断——一个卖面膜的微商。如果对方一开始就在网络上说自己是个微商的话,估计不会有这么多人搭理她。
举个例子来理解一下:由卖面膜的商人到充满正能量的美女,她的美貌或者某种品质以及某种行为(如:声称使用自家面膜,晒各种照片)就容易被人认为是一种营销手段;倘若由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美女到卖面膜的商人,那么她的美貌不但具有了更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个声称使用自家面膜,晒各种照片的行为也会被附以积极正面的评价:这么美,原来是用了自产的面膜。可见,在不同的第一印象语境下,相同的品质或者行为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其次,晕轮效应的加固作用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某一方面突出时,会使得我们认为他另一方面也很突出。从维度上讲,这是由一点推及一面或以偏概全。最能察觉这一点的是,我们往往认为比较漂亮的人,其他方面也很出色,他们更加善良、更加活泼、更加聪明等等。据新闻报道,周梦晗透露自己不但出身好,人也长得漂亮,关键是自己在学业上还那么努力,对自己要求颇高,是一个典型的有智商的“白富美”形象,此时,旁人对她的评价也会上升:周梦晗这个人很可靠,有关她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不是她的面膜真的好,而是你爱屋及乌。
最后,曝光效应产生好感
你选择这款面膜,只因你刷朋友圈太频繁。据新闻报道周梦晗平均每天会在朋友圈里发送六七条关于面膜的内容,以及各种买家好评、交易打款、支付宝大额支出的截图。这些信息受害者们总会看见一两次。这样一来,时间一长,经过多次反复曝光后,就有可能对面膜产生好感。这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即只要一个刺激物在我们眼前反复出现,就足以强化我们对它的态度,或者说,你看到一个事物次数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喜欢上它。我们常常说混个脸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营销界管这叫“杀熟”。
从这些心理效应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些许启示,那就是我们赖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本身存在着天生缺陷。你以为的不总是你以为的那样!